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治渠乡同卡村在基层党建、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可谓是玉树地区的一面旗帜,早在2001年时村党支部就提出:“支部带路、群众上路”的脱贫策略。
“在全县20个行政村党支部中,同卡村在用支部、活支部、强支部方面走在了前面,支部堡垒指数和先锋模范指数不断提升。”治多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同卡村党支部书记存多杰今年50岁,1985年入党,懂汉藏语。他是组织部门和群众公认的优秀基层干部,在同卡村发挥着“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的引领作用。在他的带领下,同卡村明确发展路径,壮大集体经济,注重乡村文明建设,推动农村脱贫致富实践,获得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青海省省级党建示范村、省农村牧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等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全村有党员91人,入党积极分子43人。村党支部机构健全,“三会一课”落实和党员活动实现了常态化。村干部平均年龄43岁,村两委中有妇女干部,还将玉树州三级学院培训的村干部充实到村干部后备库。党支部每年“七一”“国庆”“县庆”“三八”“五一”等重大节庆活动期间,均按计划组织党员开展政策宣讲、环境整治、济困帮扶活动。同卡村群众普遍认为,作为一个公民不应该为自己和小家的吃喝拉撒忙碌了,而应该为集体和大家的事情做点贡献,而入党就是实现这个美好愿望的平台。针对当前群众入党积极性高的情况,党支部严格按照有关程序精心培育积极分子,在把好政治和道德关上下功夫,确保党员综合素质达标。
同卡村有牧民278户、1152人,合作社拥有优质草场496000亩,牲畜有9520头。2017年30户入股牧民分红70多万元,2018年60户入股牧民分红118万元。2019年全村牧民入股,户均分红逾5千元。目前同卡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2万元以上,群众说:“这样的日子,就是因为越听党话越富裕”。
对于合作社的起步发展,存多杰有着难忘的记忆和实践,他说:“我们始终坚持党支部决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我们村的畜牧业合作社起步较早,试点于2008年,属于第一个试水者。刚开始组织全村30名党员入股,效益并不是很明显。盈利或者亏本都由党员自己负责。2014年县委派一名叫巴桑求措的副乡长蹲点抓合作社工作,很快就找到了一条适合牧区发展合作社的路子。2014年全村入股,每家平均2至3头,2015年开始大规模增加,因为分红连年递增,群众尝到了现代畜牧业合作社的甜头。”他说:“我们村的合作社实行与党支部‘同频共振’。在每周三、五的学习活动和主题党日期间,把研究决策合作社的有关事宜列入议事日程。我们的运行模式就是‘党支部+合作社+牧户’,实行‘三议(人员、支出、其他事宜变更)’‘两公开(决策内容、财务)’。增加了决策和财务的透明度,不仅增强了党支部的号召力、公信力,也强化了党员对支部的向心力。”
“同卡村的合作社入股方式有三种。一是财产入股,即牲畜、现金的投入;二是草山入股作为基础股金(签订使用合同、办理司法公证);三是劳动力入股为合作社牧工(主要是无畜户、少畜户的参加)。现在实现了全村牲畜、草场、人员‘三入股’和‘三整合’,走集体化经营的道路。”村主任昂文旦培说,“走现代畜牧业合作社的路子,我们办了以前想办不能办的事情。现在我们的肉制品初步形成了品牌,在外地市场上很走俏,村集体的经济得到了壮大、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幸福指数和获得感不断增强。我作为支部的负责人也感到做了一点为党为民的事,今后还要继续努力。”
“我们乡的同卡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从起步到不断壮大,经历了11年风风雨雨的考验,探索和闯出了‘以畜牧业为抓手,整合资源、科学养畜’的发展路子,形成了‘同卡模式’向本县的索加乡、扎河乡推广。”治渠乡党委书记昂才仁说:“合作社70%用于给牧民分红,20%为管理费用,10%为村集体经济发展金,2019年分红达150万元以上。”
本文地址:http://www.txglzx.com/dangjiangongzuo/59637.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
古龙镇初级中学
古龙镇初级中学创办于1958年,前身为红星中学,其中几经易名,从1989年撤乡建镇后一直称古龙镇一中。学校服务十个村,四万多人,现有34个教学班,2039名学生,116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113人,专任教师均达大学专科以上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