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覆盖并支撑着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和全领域,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性和支柱性制度安排。进入新时代,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现代化,是推进并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加快改革和完善现代财政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理顺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等财政制度建设的要求。日前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再次强调“加快建立现代财税制度”,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不仅要充分保障公共服务供给,更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财政制度,全面支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和供给能力的现代化。
财政制度建设必须有助于优化对公共服务供给关键领域的财政支持
疫情大考,更显公共服务之必需,国家治理之重要。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就业、扶贫、救助、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压力进一步加大。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要求,这对财政体系的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当前的困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能停滞,公共服务供给不能缺位,财政制度建设更是停不得、等不得、慢不得。在国家治理视阈下,财政制度建设一方面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自身的体制机制,为公共卫生、社保、救助、就业、脱贫、教育等公共服务关键领域提供更优质、更有效率的财政支持。
财政制度建设必须有助于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改革,提升基本医疗和卫生防疫能力。短期来看,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是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要加快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做到关口前移、常备不懈,提升对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和疫情的预判与防控能力;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长期来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把人民健康作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内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财政制度建设必须有助于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改革,强化支出责任落实并完善相关制度,加快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水平。在公共卫生领域,进一步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标准、执行依据、分担比例、绩效管理等相关制度;持续支持培养全科医生、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壮大公共卫生服务队伍,不断优化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财政制度建设必须有助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供给体系,提升安全风险兜底保障能力。财政制度建设在支持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上,既要着眼短期,更应放眼长远,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危机下的基本生存资源和要素,科学测算和精心规划,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来构建全国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提升危机下重要物资的快速调配运输能力,确保在面对重大疫情危机时,财政能够有效发挥对最低生活保障、应急救助、大病和特殊医疗救助等的支持作用。
财政制度建设必须有助于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供给体系,提升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是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此次疫情对企业用工、人员就业带来了严重冲击。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但目前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在覆盖领域、体系构建、服务效率等方面仍存在不少欠缺,这要求财政制度建设不仅要为企业复工复产、扩大招工提供支持,更要着力填补市场化就业机制的空缺,支持公共就业服务供给体系的不断完善。通过科学统筹和高效利用就业补助资金等渠道,加强对构建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供给体系的支撑。
财政制度建设必须有助于发挥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在实现脱贫的同时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财政制度建设必须通过财政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为公共服务供给向贫困人口和乡村地区的延伸覆盖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完善财政规划和预算,提高贫困地区的公共教育服务供给规模和质量,推进城镇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延伸,更好地发挥“能力扶贫”和“机会扶贫”的重要作用。加强农村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助推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在城乡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加强面向农村和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加快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本文地址:http://www.txglzx.com/gonggongfuwu/173639.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
上一篇:财政部:要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
下一篇:一个微信号让社区治理“百事通”
古龙镇初级中学
古龙镇初级中学创办于1958年,前身为红星中学,其中几经易名,从1989年撤乡建镇后一直称古龙镇一中。学校服务十个村,四万多人,现有34个教学班,2039名学生,116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113人,专任教师均达大学专科以上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