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我的认知中,教育科研有着强大的力量: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这样的认知,首先源于我的从教经历。
我在1987年走上工作岗位时,学校教科研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当时,江苏省海安实验小学每个年级都有一两个班级是“实验班”,承担着各级各类各种各样的教科研项目,比如:南通市“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研究”、李吉林“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并进研究”以及“马芯兰数学教材教法研究”“前渗后用,板块组合小学数学整体改革研究”等。实验班使用的课本、教学内容、检测试卷等,跟普通班有很大的不同,透着一种神秘感。任教实验班的老师,都是学校精心挑选的优秀骨干教师,加上三天两头就有专家到实验班“蹲点”指导、参观学习、考察研究,“实验班”一时成了“优秀班”“特色班”“尖子班”“强化班”的代名词,而且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和特长发展等均“遥遥领先”普通班,这对广大师生、家长都有很强的诱惑力。
初出茅庐的我,自然是无缘任教实验班,当时除了羡慕就是嫉妒了。但很快,1990年,学校自主申报立项了南通市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调整活动节奏,改善教育交往”,虽然也专设了实验班,但由于该课题从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整合视角提出“生命节律”“教育节奏”等命题,在课堂节奏控制、一日作息时间调整、长短课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大胆进行改革,因而,不少实验班上的做法,都在普通班同步推广试验,我也就有机会成了普通班的“实验班老师”。可能是干得还不错,1995年,柳夕浪先生吸收我加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指导模式研究”课题组,由此我正式担纲“实验班”任务。后来,柳先生又把我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核心组成员。
其间,我所工作的海安实验小学先后申报立项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为了‘共生理想’的交往教育研究”(2001年)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走向共生的小学教育生态优化研究”(2006年),身为副校长的我肩负重任,分管学校教科研。
在岁月的流转中,学校教科研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大众教研”取代了“点班实验”,课程与课题相互交织,教学与科研相互交融。全校所有班级均以“共生”理念来统摄日常交往行为,从校本课程开发、教学交往优化、管理场境改变等方面构建基于交往教育的校本发展体系,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教科研新道路,出版科研成果著作《走向共生》和《交往教育》(1—6年级)全套教材,研究报告还入选《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特刊”。在这期间,学校先后邀请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江苏省教科院、南师大教科院、湖南师大教科院、华东师大教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校指导,推动学校发展不断迈上新高度。
二
2013年7月,我从海安实验小学调动到海安城南实验小学,从一名主管教育科研的副校长变为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的校长。如何把教科研置于学校发展全局来思考和定位,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我想到了学校精神与文化。学校精神乃学校之魂,作为一所新学校,需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和文化体系,而这样的思想文化体系,最好是“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的,同时还要能体现一定的原创性和独特性。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把学校精神与文化建设当作课题来研究,在不断丰富发展中建构和完善。
我想到了课程与教学实施。无论是国家课程的落实,还是地方课程的推动,抑或是校本课程的建设,都需要紧贴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时代脉搏来进行,新时代的育人模式、教学与评价改革的理念都需要通过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来理清思路、探索路径、落地生根。
我想到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没有好教师,就不可能成就好学校。崭新的海安城南实验小学建设规模是12轨、6个年级、72个班级,教师编制人数达240人,虽然办学第一年只有20名教师,但是,每年都以50人左右的速度增加。能否建设一支“爱学习、会思考、能研究”的教师团队,势必影响着学校未来和长远发展。
我想到了家校联动。家庭和学校是搀扶着学生成长的“两只手”,二者缺一不可,且还要保持同心同向同用力。和谐的家校关系,不能靠“空对空”的口头宣讲,需要通过话题、项目、活动、任务来推动,通过研究来聚力,即便是简简单单的上放学集散、节假日安全教育等,都大有“学问”可做。
本文地址:http://www.txglzx.com/news/285672.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
上一篇:最开心的事,就是去学校!
下一篇:没有了
古龙镇初级中学
古龙镇初级中学创办于1958年,前身为红星中学,其中几经易名,从1989年撤乡建镇后一直称古龙镇一中。学校服务十个村,四万多人,现有34个教学班,2039名学生,116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113人,专任教师均达大学专科以上学历。